11元的铁道旅行 刘克襄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3月
台湾自由行将开放 台湾作家刘克襄推出《11元的铁道旅行》 接受本报专访
台湾自由行将于2011年7月开放,试点工作将首先在北京、上海进行。作为台湾自由行的最佳读本,台湾自然生态作家刘克襄的旅行札记《11元的铁道旅行》日前出版。
留住台湾
最慢的火车
被称为“鸟人”的刘克襄的来头可不小,在他的号召和努力下,本来会消失于台湾花东纵谷的蓝皮车被保留了下来。
何谓“11元铁道旅行”?台湾最慢的火车,最短区间的里程,最便宜的旅次,票价是11元。本书即是作者刘克襄搭乘火车与高铁四处寻访市井乡野的见闻记录。高铁旁的土地公,小站前的面摊,各类火车便当,凡铁道周遭的饾饤小物,他都想悉心摩挲,抽剥出兴味。刘克襄说:“搭火车是环保而简朴的旅行。花费很少,却耗费很多时间。但那是用最轻微的自己,在接触这片土地。”他以作家的眼光,环保的方式,闲适的心情,走访台湾这块美丽的地方,因而他笔下的台湾,便散发出了诗一般的况味。
荒山野岭邂逅寻子老外
曾有人如此介绍刘克襄:“在台湾这样一个地方,越是成功的作家,就越是要打扮得像一个高中生,像刘克襄这样早已成名的作家,则打扮得像一名逃学的坏孩子。”而他以这样的身影和姿态,已经纵横台湾很多年了。他的头衔众多:成名很早的诗人,充满了洁癖和害羞的好奇者,台湾最早的生态观察家,鱼类、鸟类专职作家。也有人说他是“台湾最具野性的文化人,最文明的户外观察者。在‘野’和‘文’中间扮演了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。随便写一个旅行中的见闻,就能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新闻事件。”
在旧作《十五颗小行星》中,刘克襄写了他在荒山野岭里遇到的一个老先生的故事,却意外引起了台语歌后江蕙的注意,还把这位从新西兰远道而来的老先生请到了自己演唱会的舞台上。“是一位叫做费尔的外国老人,他远从南半球来台湾,脖子上挂着寻子的广告牌,寻找失踪于阿里山森林的儿子鲁本。”这位叫做费尔的老人告诉刘克襄,一次他在出租车上无意听到江蕙的一首歌《半醉半清醒》,受到很大的安慰。“江蕙后来读到了,应该是感触良深吧,于是决定自掏腰包,邀请费尔来台参加她的演唱会。”
倡导“一平方尺的菜园”
在香港教书的三年时间里,他去的地方并不是铜锣湾、中环、迪斯尼,而是常常徘徊于一条条的小街和一个个菜市,他认为街市是一个城市的缩影,走近任何一个在街市卖菜的老太太,都能碰触到当地最深厚的文化生活气息。刘克襄还提倡“一平方尺的菜园”的概念,他说虽然住房面积有限,但我们仍然可以充分利用这“一平方尺”的面积——接收阳光较多的阳台,可种植番杏;接收阳光较少的阳台,可种植狗肝菜,诸如此类。刘克襄还观察到,香港街市中出售许多药材,如“红花益母草”、“鱼腥草”、“火炭母草”以及“崩大碗”等,他说:“这些东西,还存于闹市,实属不易。香港最美丽的风景,香港人却视而不见。”
对话:“把生态当文化遗产一样保护”
广州日报:您为什么对蓝皮旧火车有着特殊的情感呢?
刘克襄: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,乘坐蓝皮火车是一个共同的记忆。只有我们知道这种可以“开窗户”的火车是多么有意思,我们从火车窗户买便当,从火车窗户塞小孩进来,从火车窗户传递乡民的包裹。我十八岁坐火车离开家乡,陪着失明的祖父远行,他要我把窗户打开,告诉他外面的风景是什么样的,他说“只有把车窗打开,才会发生奇妙的事情”。
广州日报:您有一篇文章是写给三毛的,有书评人说“从来没看过有人用芦苇的角度去切入三毛的灵魂”,为什么?
刘克襄:一次三毛给我打电话,特别急切地说希望我带她去关渡的芦苇林。但是再没有等到她的电话,后来就听说了噩耗。大家知道她曾写过敦煌,在文章里透露即将终结生命,后来我去莫高窟,看到眼前大片枯萎的芦苇,才恍然大悟当初她为何一直要我带她去看芦苇。上辈子的约定未完成,如果下辈子她还想看基隆河口的芦苇,就让我们化作敦煌的白鹡鸰在关渡碰面吧。
广州日报:听说马英九曾邀您谈环保问题?您的建议是什么?
刘克襄: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对大自然的狂热,所以去年他就找了我去谈台湾的环保政策。我的主要提议是:要把我们台湾的环保政策当作文化政策一样去实施,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我们的生态环境当成文化遗产一样去保护,就好像我们如此重视我们的台北故宫,那生态环境为什么不能呢?(巩一璇)